早在中世纪的德意志地区,人们就习惯以胡桃来装饰圣诞树,在圣诞节围炉享用胡桃是当时一般家庭的习俗,而夹破胡桃的胡桃钳自然是圣诞节必备工具,通常胡桃钳会做成一个小兵的人偶形状,嘴巴开开的,可置入胡桃夹破。
1816年,德意志浪漫主义大师霍夫曼(Ernst Theodor Amadeus Hoffmann,1776-1823)就以这种胡桃钳人偶为题材,写作一篇魔幻小说《胡桃钳与老鼠王》(Nussknacker und Mausekonig),故事描述一个在家庭中得不到爱的小女孩玛莉,最喜欢的东西是祖父送她的耶诞礼物胡桃钳娃娃。某个耶诞夜,玛莉梦到成群结队的老鼠出现在她房里,有着7个头的老鼠王逼迫玛莉交出她的杏仁糖,否则就将胡桃钳娃娃撕碎。此时胡桃钳娃娃突然活起来,并与老鼠王大战,初战胡桃钳被打败,经过许多转折,最后终于打败老鼠王,获胜的胡桃钳带着玛莉共赴另一国度。
熟悉霍夫曼的人都知道,他喜欢在故事中探讨丑陋人性,《胡桃钳与老鼠王》也不例外,其中有许多阴暗情节,穿插于可爱的故事中令人困惑不已。因此,有出版商灵机一动,请来法国文豪大仲马(Alexandre Dumas,1802-1870)弄个改编版,大仲马删去黑暗片段并简化情节,改写为雅俗共赏的童话,使《胡桃钳与老鼠王》大卖而逐渐家喻户晓,甚至流传到远方的俄国。
皇家马林斯基剧院(Mariinsky Theatre)芭蕾舞团总监维塞弗洛斯基(Ivan A. Vsevolozhsky,1835-1909)也注意到此一童话,觉得适合搬上舞台,于是请首席编舞佩堤帕(Marius Petipa,1818-1910)将其改编为芭蕾舞剧《胡桃钳》,并邀请好友柴可夫斯基配乐。柴可夫斯基几年前就读过霍夫曼版的《胡桃钳与老鼠王》,显然他印象不佳,因此一开始并不打算答应,佩堤帕让他看过改编版的剧本后才稍微心动而勉强同意,尽管如此,他仍无信心看好此一舞剧,拖了好一阵子才于1892年4月交卷。
舞蹈方面他已经拥有欧洲最好的编舞家佩堤帕,只需再从意大利邀请几位舞者加入即可强化;音乐部分,维塞弗洛斯基认为剧院专任作曲明库斯(Leon Minkus,1826-1917)老是写一些三流配乐,伤害到芭蕾舞剧整体艺术水平,于是把明库斯卸任,改邀一流作曲家来写作配乐。维塞弗洛斯基心目中的一流作曲家就是柴可夫斯基,他于1886年向柴可夫斯基提出计划,剧本选自日耳曼传说的《水妖》(Undina),然而柴可夫斯基1869年就以此故事写过歌剧,因此兴趣缺缺。
维塞弗洛斯基不死心,1888年再度致函柴可夫斯基:「我相信这次的剧本绝对不错。请你以此剧本创作芭蕾配乐。这个剧本是我根据佩罗(CharlesPerrault,l628-l730)的童话《睡美人》编写而成,作品以路易十四世时代为背景,舞台设计具备幻想风,在音乐上请你以卢利(J. B. Lully,1632-1687)与拉摩(J. P. Rameau,1683-1764)的宫廷芭蕾色彩作曲。在最后一幕中,我还请出佩罗童话中的长靴猫、小红帽与灰姑娘等人物一起跳舞,甚至连奥诺瓦夫人作品中的青鸟也都出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