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地运行分白昼与黑夜,硬币分正面和方面,人有善良恶两面。
《黑天鹅》讲述了一个黑与白、正与反、善与恶集于一身的故事。在我看来,这也是探讨母女关系边界、控制和反控制的故事。
主角妮娜是一个美丽的芭蕾舞演员,善良、乖巧、优雅、克制。她的母亲原本也是芭蕾舞演员,在最美好的年岁里,意外诞下妮娜,葬送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剧中从来没有提到过父亲,父亲也从来没有在剧中出现过。母亲永远板着一张禁欲脸,对妮娜如影随形,恨不得一天24小时看着她,随意进出她的房间,随意替她更换贴身衣服,事无巨细地照顾着她。房间粉红色的布置自儿童时代就未改变过,从小伴随的毛绒玩具、八音盒也从未被收起过,而妮娜已经28岁了,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在母亲的监护下练舞、从业。母亲希望女儿成为一个完美的芭蕾舞者,但是不要有成年人的诱惑力和欲望,欲望是完美的绊脚石,欲望是母亲最伤的痛。
妮娜就是在这样的令人窒息的控制中长大的,她从来不敢对母亲说不,只会说“我没事”、“对不起”。从小唯一的反抗就是抓伤自己的身体,母亲看见了,就会歇斯底里扑过去替她剪指甲。电影的开始,鲜有体现妮娜对母亲的反抗,到中间、后段,女儿与母亲的对抗愈演愈烈。母亲强行要进入女儿的房间,女儿拼死抵抗,甚至夹伤母亲的手。一次与母亲发生冲突,女儿大声嘶吼:“你,永远是一个跑龙套,我才是真正的天鹅皇后!”仿佛对极度自私的母亲控诉,抗议母亲把女儿当成是自身的延展,和自恋的本体。
电影母女关系是一条线索,妮娜在编导、竞争者、前芭蕾舞后的影响、诱导、刺激下一步一步黑化是另一条的线索。这个黑化也是一个痛苦撕裂的过程。电影中有许多惊悚的镜头。沐浴时,血从上滴落,在浴缸荡漾,妮娜惊恐坐立。妮娜怀着愧疚的心情探望前芭蕾舞后贝斯,贝斯头在光线昏暗的病房缓缓转过来,用眉刀戳自己的脸,妮娜吓得落荒而逃。妮娜的后背被抓伤,对着镜子,她发现后背长出了黑色的羽毛和毛囊。妮娜在镜像中戳破自己的手,绞自己的指甲。电影中真实和幻想交织,焦虑、不甘、掠夺、愧疚、嫉妒、模仿,所有的情绪都是通过肢体、音乐来表达,肢体、音乐丰富,似乎远胜于语言。
妮娜最擅长的角色是白天鹅皇后,舞蹈时,她轻盈、优美、圣洁、纯真,如天使般熠熠生辉,但是她始终没办法驾驭黑天鹅皇后的野性、攻击、妖媚、活力、嫉妒、掠夺。随着故事的推进,伴着与母亲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妮娜蜕变了。
全场最高昂、澎湃、慑人心魄的场面无疑是妮娜在舞台上出神入化地跳黑天鹅皇后的那个场面,奔放、热烈、魅惑、美艳、掠夺的舞蹈表现力(情节)征服了所有的观众,中场结束定型谢幕的时候,黑色的羽毛黑亮、张扬,闪耀全场,掌声经久不息,一个舞蹈新星星冉冉升起。妮娜达到了她的人生最高点。
妮娜在幻觉中刺伤了自己,她带着伤在演出。舞剧第三场结局,妮娜凌空一跳,缓缓降落在垫子上,以背着下,腹部的血迹渲染愈来愈大,她脸上的微笑温和、柔美,她说:“我感觉完美,我完美了。”
女主在电影结尾处死了,哇靠,就这样死了吗?第一次看这部戏,一脸懵逼,迫切地翻知乎、豆瓣找答案,妮娜死了吗?她为什么死?她死意味着什么?黑天鹅是什么意思?画面不仅仅具备视觉冲击力,还有心灵的冲击力。怎么就死了,恍惚小时候看到丸子头哪吒持剑在雷暴乌云之下,大声呼喊一声:“师傅——”,扭头,闭眼,脖子一抹,白色衣袂飘动,殷红的血缓缓流出,当着老爹李靖的面,死啦,这一出叫剔骨还父。好孽好虐。
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重看《黑天鹅》,我看到是一个勇敢者的抗争,不要过一种由别人控制的假惺惺的人生,虽然白得高雅,粉得纯真,但是却那么空洞、平庸,灰色、黑色才魅惑,恍如妮娜肩胛骨上呼之欲出的羽毛,到最终变得骄傲张扬,振翅欲飞,无论如何也抑制不住呀。这里的黑色代表自我的强悍生长。真实的黑与白交融在一起了,尽情地挥洒自己的才艺和美好,才得以无怨无悔地说:“I felt perfect, I was perfect. ”
哪吒说了,我命由我不由天!为父母者,宜掌管好自己的欲望,不要妄自踏入儿女精神领地。不自由,毋宁死。
我是 @邓岚 ,微信公众号:岚子的天空,欢迎关注。 |
|